我国首支治疗性乙肝疫苗进入临床阶段
肝细胞损伤研究获重大进展
日前,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主持完成的《肝细胞损伤发生机制及治疗干预的研究》通过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具有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论文日前已发表在国际肝病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Hepatology》杂志上。
肝细胞损伤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谢青教授等经过6年的深入探索,在国际上首先研究了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凋亡(死亡受体、线粒体损伤和内质网应激)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找到了在不同凋亡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和治疗靶点,同时还探明了肝细胞凋亡与肝细胞损伤和坏死的密切关系,得出了肝细胞凋亡是肝细胞发生坏死的先决条件。该研究以破坏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诱导内质网应激作为实验模型,研究了钙离子信号对Caspase-12蛋白酶活化的作用,为内质网应激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们发现了胸去氧胆酸抗肝细胞凋亡的一个新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凋亡基因Caspase-3设计和合成的核酶能对肝细胞和神经元细胞凋亡具有阻断作用。
谢青等针对多个有效靶位点,设计了肝细胞损伤的药物干预、基因干预和细胞干预策略,特别是摆脱了以往单一用药治疗肝细胞损伤性疾病的模式,建立了多元化治疗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乙肝的并发症及危害——不仅仅是肝脏受损
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只是在肝细胞内吸收营养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免疫反应的强弱决定于肝脏受损程度及临床症状轻重。这场由病毒引发的、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战争,使大约25%的患者的肝脏成为战火连绵的战场,…[查看全文]
治疗乙肝目的重新确立
肝硬化和肝癌是威胁慢性乙肝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病毒学指标转阴只是其中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而且由于病毒变异的出现在药物作用下,病毒学指标转阴与病变严重分离。单纯的抗病毒治疗,能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兰州患者王某是一位小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