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至少缩短了我们的认识过程
如果王小波活着,他的知名度恐怕远远不如现在的李银河。从每一个观点到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句话,李银河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在中国社会引起一场强烈的思想地震。
一夜情、多边恋、同性恋、换偶,每一个话题都让在程朱理学熏陶之下成长的中国人震撼,但每一个话题又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李银河究竟是一个启蒙式的先行者,还是一个无耻的哗众取宠者?
“回到自己的经验和所遵守的习俗上来”(2006年8月7日南方都市报)是那位叫作薛涌的穿着美国马甲的评论家给李银河的忠告,也是反对李银河阵营所遵循的一个原则,更多的反李人士只不过用李银河,和我玩“换妻游戏吧(10月28日红网、大江网)这种近似于无赖的辩论方式来进行真正的“哗众取宠”。
“主流价值”究竟是什么是一个永远无法说清楚地问题,因为主流一直在变化,做为其产物的主流价值也必然会随之改变。那么,一个真正的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细微的观察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未来有一种前瞻的意识,能把社会现在发生的东西告诉人们。
在我看来,不管李银河的观点对错(关键是她的许多观点都被人恶意曲解了),身为社会学家她只不过是在履行一个社会学家的责任,承担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
李银河的许多东西至少在现在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将来有一部分是不是可能成为主流谁也不知道,但她挖掘的现象却活生生的在我们周围游荡。如果不是她的研究,我们可能还要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认知这些东西,李银河至少缩短了我们认识一些事物的过程。
同性恋、一夜情、多边性关系,乃至最近的换偶理论下的“换妻”现象,哪个不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哪个问题不是由李银河摆到桌面上来公开讨论的?那些年长或者年少的“正派”人士有谁在李银河之前替社会反省过这些或新或旧的问题?大多是跳出来放马后炮的高手罢了。
多边恋情不是因为李德提倡才出现,一夜情也不是因为李的支持而泛滥,换妻现象不是因为李写了“换偶”的博客才有,而同性恋则存在了几千年。
漠视这些现象只能会加重社会的负担,冷嘲热讽只能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李银河的理论荒谬与否先放在一边,这种探索意识不得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银河可能不是启蒙者,但她绝对是一个思想者;李银河可能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她绝对是一个先行者。如果我们没有李银河,只有一群墨守成规的“老朽”,那么对很多问题认识肯定不是现在这个高度。
即使李银河错了,我们也不该对她进行责备,因为没有错误的阶梯就不会有正确的高峰,更何况让我们大大缩短了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过程。
来源:中国吉林网
中国当代同性恋全记录
在于2001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无疑,这对中国人重新审视同性恋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难怪此消息经全国各传媒报道后,一些同性恋网站立即提出了“把4月20日定为中国同性恋日”的建议。千百年…[查看全文]
一条非比寻常的汗巾子
譬如宝玉和蒋玉函,第二十八回里写他们一见倾情,彼此交换汗巾子。“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宝玉用扇子上的玉玦扇坠送给蒋玉函做见面礼,而蒋玉函将他的大红汗巾子给了宝玉表示亲热之意。不过,宝玉换给蒋玉函的松花汗巾却是袭人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