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感慨为什么我的孩子要变性
陈女士带着读初二的女儿小蕾(化名)前来找心理师咨询,小蕾一身男孩打扮,说话粗声粗气,动作粗野。
母亲说:女儿从小就不肯穿女生衣服,也不和女生玩,总是扎在男生中踢球、打闹。父母提醒她:“你是女孩子,要文静一点。”小蕾总会反问:“我哪里是女生?我就是男生。”
母亲担忧地说,女儿最近一直闹着要做变性手术。
其实,在心理咨询中不乏像小蕾一样不承认自己是女孩,甚至痛恨自己的女儿身,要求父母让自己变性的孩子。一份针对10岁以上女孩的问卷中,有一项“你愿改变性别吗?”,75%以上的女孩表示更愿意做男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健康的性心理教育是最关键的原因。
性别的区分属于性教育,必须在早期建立,尤其是5岁以前。这是特别紧要而有效的时期,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了解生理性别,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这样孩子才能明确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性别身份。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了解到小蕾是从小跟外婆长大的。外婆家有6个女儿,非常想要一个男孩,于是就把小蕾当成男孩养。当小蕾像个男孩一样表现得勇敢有力时,就会得到外婆的赞赏,最终连小蕾都以为自己是男孩了。
儿童早期形成的性心理会影响并波及几十年,儿时性心理的扭曲,往往在长大成人后才显露其恶果。小蕾到了青春发育期后,由于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的错位,让她无法接受自己的“生理期”,无法面对自己越来越女性化的身材。
为了避免更多小蕾式的心理问题产生,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心理性别”的认同。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性别情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在态度上不能有偏好,都应表示接纳和喜爱。例如常说:“我有个女儿(儿子)太幸福了”,让孩子感受到作为“女儿”(或儿子)的价值,从而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性别。
其次,从幼儿开始就点点滴滴地灌输性别角色规范。对他(她)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性别角色而加以赞许和批评。例如“男子汉真勇敢”,“这女孩子真文静”等,让孩子从赞许或批评中逐渐懂得怎样做才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
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会产生“要像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会导致他们对同性家长或同性所崇拜的人物进行“认同”,也就是说,孩子会被他“认同”的人“同化”。这种同化作用是对他人特征的吸收,可以促使男孩向“男子汉”、“丈夫”、“父亲”的方向发展,女孩向“女人”、“贤妻良母”方向发展。
对已发生错位的孩子要进行心理治疗。首先让他(她)回忆童年性别角色,回忆起影响他(她)性别认识的事件,努力体验当时的心情。随后引导他(她)回忆童年时的家庭状况,回忆最怕的人、最恨的人、最瞧不起的人、最讨厌的人、最佩服的人、对他(她)最好的人,分析这些人突出的性格,并与他(她)目前的性格进行比较,看看他(她)受谁的影响最大,通过认知领悟疗法帮助他(她)寻找原因。
张孝全称我不是同志 抗拒同性过度亲密
拍同志片《盛夏光年》而让同志们“另眼相看”的台湾帅哥张孝全在银幕上虽演活了同志,私下的他抗拒同性过度亲密。同志若上前搭讪,台湾同志片《盛夏光年》帅哥男主角张孝全会对他说:“对不起,我不是同志。”电影《断背山》里的男同志性爱场面令人血脉贲张,台湾电影《…[查看全文]
法院对于性取向不同予以离婚
记者昨天从长宁法院获悉,法院以性取向不同,无夫妻感情为由,依法判决准予了张女士的离婚要求。李先生在知道了妻子的同性恋取向后,仍然愿意接纳与容忍她,他向法院表示坚决不同意离婚。法院在审理该案后认为,两人在婚后未能建立起应有的夫妻感情,在性取向观念上无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