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侦察”兵
子宫肉瘤早期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阴道异常出血可为最主要主诉,占60%~80%。绝经前患者多表现经期延长、月经量多、不规则子宫出血;而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其次为下腹生长迅速的包块、阴道排液、下腹隐痛、下腹压迫症状及全身不适、消瘦等表现。子宫肉瘤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误诊率为0.2%~0.7%。Willam报道1332例术前考虑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中仅有3例子宫肉瘤(0.23%),其中因肌瘤生长快(1年内子宫生长大于6周)者无子宫肉瘤发生。由于子宫肉瘤临床特征不特异,并缺乏特殊的肿瘤标记物,故早期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诊刮是诊断子宫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有异常出血者诊断率仅为65.91%。
文献报道不同组织类型的子宫肉瘤患者的诊刮阳性率相差很大,LMS的诊刮阳性率最低,而ESS和MMT的诊刮阳性率较高。Goff认为术前诊刮的漏诊率ESS占20%,LMS可占40%,诊刮对ESS及MMT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对子宫平滑肌瘤肉瘤变的诊断价值不大,这与病变多位于子宫肌层或肌瘤内,术前诊刮不易取到病变组织有关。因此,诊刮阴性者不能除外子宫肉瘤,尤其是子宫平滑肌瘤。故对绝经后子宫继续增大、异常阴道出血、伴有下腹胀痛的病例,要考虑到子宫肉瘤的可能,尽可能术前进行诊刮。CT、pET和MRI对于子宫肉瘤的诊断有帮助。FDGpET可用于术前诊断分期、治疗后对残余病灶和复发病灶的监测。由于肉瘤内一般血流较丰富,彩色超声多普勒对诊断有益,KurjakA在对2010例拟行子宫切除的患者术前一天行阴道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所有子宫肉瘤(10例)的RI(0.32~0.42)明显比子宫肌瘤和正常子宫的RI小,如以RI=0.4作为区别子宫良恶性肿瘤的界值,其灵敏度为90.91%,特异性为99.82%,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9.96%。但确诊仍靠病理。
子宫肌瘤病理之所见
迄今为止,子宫肌瘤的病因尚不明了。子宫肌瘤与内分泌失调有相当的关系。应用外源性激素及克罗米芬后子宫肌瘤增大,抑制或降低性激素水平可防止肌瘤生长,缩小肌瘤及改善临床症状。从组织发生来看,子宫肌瘤细胞源于子宫肌、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如未成熟的成肌细胞,但后…[查看全文]
子宫肌瘤的良恶性鉴别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少见,30岁以上妇女约有20%发病。但大多数由于症状不明显,未引起妇女的注意。子宫肌瘤大小不等,小的仅有几毫米,大的达几十厘米,单个或多个肌瘤同时存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