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在临床上可分几型
流脑的轻重差别较大,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型。
(1)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没有出血性皮疹(出血点)或仅有很少几个,有轻度头痛和脑膜刺激症状经过治疗,或甚至不经治疗,或被当成上感治疗而迅速痊愈。
(2)普通型:具备流脑的典型症状,患者突然发热,体温达40℃左右,伴随头痛、恶心及呕吐,皮肤有出血点,并在1—2天内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但神志尚清楚,没有昏迷,可有嗜睡表现。呼吸、脉搏和血压正常。
(3)暴发型:此型最重,它包括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3种。休克型约占流脑患者的2%,主要发生在1—5岁的小儿,特别是2岁以下,成人很少发生。休克是临床上的主要表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脉搏也摸不到。皮肤出血点迅速增多,并融合成大片淤斑。早期神志尚清楚,后期可进入昏迷。脑膜脑炎型也主要发生在幼儿,发生率比休克型还少。患者主要表现颅内高压、脑水肿和脑疝的症状,很容易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混合型表现为同时有严重休克和颅内高压的症状,即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症状,同时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它的病情最凶险,预后最差。
(4)慢性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型:偶见于成人,迁延数月,血培养或淤斑涂片可有致病菌。
关于重型流脑分型的命名问题,即暴发型流脑,近年来又有新的提法。1986年6月全国首届重症流脑临床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用重症流脑作为诊断命名。重症流脑的定义:凡脑膜炎双球菌感染之后,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状者,均应诊断为重症流脑。
预防乙脑并不难 卫生部介绍“两大措施”
中国少数地区目前出现乙脑疫情。中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9日发布公告,介绍预防乙脑的两大措施。卫生部指出,开展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国乙脑病例中10岁以下儿童占80%以上,5岁以下约占50%,乙脑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为流行区10岁以…[查看全文]
流脑发生枕骨大孔疝时有什么症状
枕骨大孔疝时,疝下来的那部分小脑,压迫了延髓。延髓是生命中枢所在地,这里有呼吸中枢及心脏血管运动中枢,它受到压迫是很危险的。这时患者可能先有呼吸不规则,呼吸或快或慢,深浅不致,或抽泣样呼吸,随之呼吸忽然停止。呼吸骤然停止,是枕骨大孔疝的唯一突出表现。…[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