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疾病
夏天是疾病易患的季节,下面簡單扼要的介紹夏季常見到的一些醫療問題,俾提供大家預防保健之道。
急性腸骨炎(食物中毒):夏天季節食物,容易腐敗不易保存新鮮;因此若吃到受各種微生物污染的食品,極易造成上吐下瀉、腹痛、發燒等急性腸骨炎的症狀。常見的是喜慶宴會時吃到受腸炎弧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污染的海鮮,以及其他不潔的冰製品等。所以夏季預防急性腸骨炎最佳之道是不吃生冷食品,所以食物最好煮熟後再吃,並力行飯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環境熱傷害: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昏厥等。其原因不外乎是激烈邉踊蚴潜┞鹅遁^長時間的高溫環境,造成體溫失常、水份及電解質失調、排汗異常。
中暑:
是因腦部受到熱傷害,而致意識狀況改變,體溫會上升至攝氏四十一度以上,常因體溫調節衰竭而致無汗。臨床症狀可能有頭昏、虛弱、噁心、嘔吐、意識混亂、視力障礎、血壓偏低(休克)、抽筋、昏迷。治療方法是儘速於一小時內將體溫降下(降至攝氏三十度),以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蒸發散熱是快又有效且容易做到的急救方法。病患應置於陰涼處,最好是一個通風良好的地方,最好採側躺姿態,或其他能暴露出最大皮膚表面積的姿勢來通風散熱,絕不可以用冰水泡澡,務必要能使病患恢復出汗,並能自行調節體溫為止。
熱衰竭:
持續高溫流汗,過量鹽份流失及不適當的水份攝取,導致熱衰竭、脫水、鈉排空或等張體液流失,伴隨血管系統的改變。臨床症狀可能有極度口渴、虛弱、噁心、頭痛、疲倦、意識混亂、中心體溫超過攝氏三十八度、脈博速率增加、皮膚溼冷、面色蒼白、常伴隨有熱痙攣、熱昏厥現象。治療方法是病患應安置於陰涼處,並給予足夠水份及鹽份(淡鹽水),病情較嚴重者送醫,接受靜脈注射補充生理食鹽水,且至少有二十四小時休息。
熱痙攣:
大量流汗後補充水份,未將流失的鹽份補充,造成鹽份的排空,導致緩慢且疼痛的肌肉收縮,接著嚴重肌肉痙攣,持續一至三分鐘。治療方法是將病患移到涼爽處,並給予鹽份補充(純一公升水加九分滿茶匙的鹽),讓患者服下,宜休息三天。
莫让疾病夏生根冬开花
为此,医生提醒广大市民要早做预防,防备口疮、眼病、皮肤病、风湿病等各种病症“生根发芽”。进入5月份以来,气温偏高,感冒、腹泻、皮肤病等各种“夏季病”患者明显增多。医生告诉记者,提防“夏季病”,以及夏季“生根”冬季“开花”的疾病要从平时从小处注意。另外,…[查看全文]
夏天吃姜五项注意
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有“生姜治百病”之说。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发生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感等…[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