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抗排斥药监测指标确立
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一环,是有效并科学地控制各种排斥反应。如今,我国专家已得出中国人的抗排斥药物监测指标和精确的药物剂量,从而可提高移植的综合疗效,有利于延长存活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据介绍,临床上常采用“新山地明(环孢素A)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控制排斥反应,但如果用药过量则会产生不良反应,造成抵抗力严重下降,引起感染、诱发肿瘤甚至危及生命。而用药不足则不能有效地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排斥。以往国内外多采用“血药谷值(C-0)监测”,即给药后12小时的药物浓度监测。但由于人种差异与遗传背景的不同,国外移植受者的C-2推荐浓度并不适合于中国的移植患者。
在日前召开的“诺华博鳌移植论坛”学术会上,谭建明、唐孝达教授报告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率先在我国患者中应用“C-2监测”的结果,认为C-2既是很好地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又是敏感预测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指标。他们还摸索出了我国肾移植患者适宜的C-2目标浓度,在移植早期(0~3个月)为:1250~1500ng/ml。
据悉,10毫克的新山地明小胶囊目前已应用于临床。这种微量调节的剂型可配合C-2监测的精确浓度,特别适合低体重和低龄移植儿童,以及用药量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同时可避免因剂型单一造成的患者服药早晚剂量不一致的状况。
抗过敏药物可预防心脏移植后并发
据日本科研人员报道,曲尼司特(Tranilast,一种过敏性疾病治疗用药)可抑制小鼠心脏移植后的增生性血管病变。东京医学和牙科大学的MitsuakiIsobe博士及其同事在对小鼠进行心脏移植前3天给予其含曲尼司特(每天550或1040mg/kg)的饲料,术后继续以该饲料喂养。Isobe博士…[查看全文]
中大医院施行不停跳换瓣术
不久前,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心脏微创手术的患者刘某痊愈出院。这标志着江苏首例心脏不停跳换瓣手术获得成功。43岁的刘某4年前出现胸闷、心慌、乏力症状,近年不断加重,经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于6月底住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准…[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