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发展简史
内窥镜起源于100年前,主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当时所用器械的主要特征为标志。
硬式内镜阶段(1806~1932):硬式内镜由德国人philippBozzini首创,由一花瓶状光源、蜡烛和一系列镜片组成,主要用于膀胱和尿道检查。1895年Rosenhein研制的硬式内镜由3根管子呈同心圆状设置,中心管为光学结构,第二层管腔内装上铂丝圈制的灯泡和水冷结构,外层壁上刻有刻度反应进镜深度。1911年Elsner对Rosenhein式胃窥镜作了改进,在前端加上橡皮头做引导之用,但透镜脏污后便无法观察成为主要缺陷,尽管如此,Elsner式胃镜1932年以前仍处于统帅地位。
半屈式内镜阶段(1932~1957):Schindler从1928年与优秀的器械制作师GeorgWolf合作研制胃镜,最终在1932年获得成功,定名为Wolf-Schinder式胃镜。之后,许多人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功能更为齐全,更为实用。
纤维胃镜阶段(1957年至今):1954年,英国的Hopkins和Kapany发明了光导纤维技术。1957年,Hirschowitz及助手在美国胃镜学会上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导纤维内镜。60年代初,日本Olympas厂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有效地显示了胃照相术。1966年Olympas厂首创前端弯角机构,1967年Machida厂采用外部冷光源,使光量度大增,可发现小病灶,视野进一步扩大,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近10年随着附属装置的不断改进,如手术器械、摄影系统的发展,使纤维内镜不但可用于诊断,且可用于手术治疗。特点:纤维胃镜镜身柔软,有充分的可弯曲型。便于操作;导光性能优良,利于照相;视野广阔,基本没有盲区;具有活检管道;患者受检时的痛苦及危险性均很小.以后主要的改进包括:设计出前视、侧视、斜视内镜;增加可转动方向和角度;增加注气注水吸引;摄影配套器械的改进和增加等。
电子胃镜时代(1983年以后):1983年WelchAllyn公司研制成功了电子摄像式内镜。该镜前端装有高敏感度微型摄像机,将所记录下的图像以电讯号方式传至电视信息处理系统,然后把信号转变成为电视显像机上可看到的图像。不久日本Olympas厂即推出相应型号胃镜,并占据大部分市场。特点:电子胃镜图像清晰,且可通过视频处理对图像进行一系列加工,进行贮存和再生,利用研究和教学,因而更具优越性。其耐久性也优于纤维胃镜。
消化内镜的现状与展望
消化内镜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微创治疗的手段之一。在第二届中国消化疾病周上,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就消化内镜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和发言,本文综述如下: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的变革应归功于一些新技术的发现,从光导纤维的应用…[查看全文]
做胃镜真的很辛苦吗?
常听到病人问医生:做胃镜是不是好辛苦。也常常见到医生为了取得病人的合作,苦口婆心地劝病人做胃镜检查,但最终仍有许多病人拒绝。一位50多岁的周伯,有多年的慢性胃炎病史,近几个月又出现上腹痛,食欲渐差,并出现消瘦等症状,医生多次建议他作胃镜检查,但他一直自…[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