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临床表现
内容提示:多呈慢性经过,往往有周期性发作和自发性缓解的特点。Ⅰ型:多见于30~50岁,80%有胃肠道症状。
【临床表现】
本病常以腹痛、恶心、呕吐起病,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多呈慢性经过,往往有周期性发作和自发性缓解的特点。
Ⅰ型:多见于30~50岁,80%有胃肠道症状。半数患者可有其他过敏性疾患,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本型主要出现上腹部痉挛疼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发作无规律性,可与某些食物有关。粘膜受累严重者可致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吸收不良、肠道蛋白损失、缺铁、体重减轻等。肌层受累明显可致幽门梗阻或肠梗阻,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有时被误诊为Crohn病或肿瘤浆膜受累者可有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腹水(称嗜酸性腹水)或胸水发生。腹水一般为渗出性。
Ⅱ型40~60岁多见。本型多有较长时间胃病史,起病多急,可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多见(多为巨大溃疡)。类息肉型者,上消化道出血可为唯一症状。病变近于幽门者可致幽门梗阻。当病变在肠道时,可因肿物形成、肠壁增厚、水肿导致功能紊乱而发生肠套叠或肠梗阻。发生在回肠部位者,发病急骤,可因右下腹痛、压痛、反跳痛或局部肌紧张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本病可广泛累及胃肠道,可从咽至直肠,其中以胃和小肠受累最为常见,肝脏、大网膜等处亦可受到侵犯。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以聚积成堆,可累及为粘膜和粘膜下层,也可以某一层受累为主,最常见为粘膜和粘膜下层,其次为肌层,浆膜层最少见。Ⅰ型…[查看全文]
特发性胃肠道嗜酸性细胞浸润综合征鉴别诊断
周围血嗜酸细胞增多则提示嗜酸性胃肠炎。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还伴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如心、脑、肾、肺及皮肤,也可累及胃肠道,出现广泛的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本病病程短,预后差。因此,如有明显的胃肠道以外…[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网站图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