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概述: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生育年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上海地区高危人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月经期妇女、妊娠妇女和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1.39%19。28%及9.84%,缺铁患病率分别为43.3%、66.27%及13.17%;主要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妇女为月经过多,青少年为营养因素,中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警惕消化道肿瘤。在钩虫病流行地区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程度也比较重。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治愈率为80%。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实验室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血清铁<10.7mmol/L,总铁结合力>64.44m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14m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常见并发症严重持久的贫血…[查看全文]
缺铁性贫血应该如何治疗?
【常规治疗】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一)口服铁剂1。口服铁剂⑴硫酸亚铁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L(正常200~…[查看全文]